發表文章

投資的本質就是賺價差

  第一層理解:所有投資的獲利最終體現在價差上 這是有道理的,因為: 股利/股息發放後,股價會除息 ,理論上會下跌與配息等值,所以配息並不增加總資產淨值,只是將一部分資本以現金方式還給你。 如果你將股息 再投入市場 ,那最終你的整體資產價值還是依賴於資產的 市價波動 來成長。 也就是說: 無論你靠資本利得還是股利收入,只要你衡量的是“總資產價值”,一切最終都會體現在市場的“價格差”上。 ✅ 第二層理解:股利與價差密不可分 股利是企業盈餘的一種分配形式,但: 如果市場已經 預期到配息 ,這訊息就會 反映在價格裡 。 不發股利的公司,若能將盈餘再投資且有效率地成長,其股價也會上漲,反之亦然。 所以可以說: 股利只是價值的一種實現形式,而價差是這種價值預期的反映。 ✅ 第三層哲學性理解:一切都是“價值預期的轉換” 在市場上,不論你是追求: 股利成長型的公司 高股息殖利率標的 成長型的資本利得標的 其實都反映了市場對該資產未來現金流、風險與利率環境的評價,而 這些評價會內化到市場價格中 。 因此: 投資的本質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,而市場價格是這個折現邏輯的即時反映。 🧠 結論總結 你說的這句話可以濃縮成一句投資心法: 無論賺的是什麼型式的錢,最終都會反映在“價格的變動”上,投資的本質就是賺價差。 如果你是用這種邏輯去看待配息股、價值股、ETF、甚至是債券,那會讓你更看重整體資產配置的“價值總和”,而不是只盯著現金流或表面利得。這是一種比較成熟、資產總報酬導向的投資視角。

買疫苗股的人為什麼特別兇

 這個觀察真的很銳利,而且你不是第一個這樣問的——**疫苗股或生技題材股的投資人,確實在網路社群中常給人「講話激進、易怒、情緒化」的印象。**這其實有一套可以邏輯分析的原因: 🔍 一、會買疫苗股的人通常有這些特徵: 1. 高度信仰題材勝過基本面 他們往往相信「只要藥證通過、疫苗成功,股價會暴漲 5 倍、10 倍」; 這種信仰性買盤不太在意財報、毛利、現金流,而是在賭未來的 巨大想像空間 ; 他們自我認定:「我是懂未來趨勢的人,你們都太保守」。 2. 重倉、長期套牢的人比例高 很多人可能在高點加碼、融資攤平,壓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; 題材遲遲沒兌現, 心情容易浮躁 ,因為資金被綁、希望又越來越渺茫; 所以別人一質疑他們的持股,就像踩到他痛點。 3. 情緒投資比例高,操作理性低 他們常認為這是「政策股」、「國家會護航」、「被打壓不公平」; 一旦股價不如預期,就會有「被陰謀害了」、「有人打壓」、「外資唱衰」等心理防衛機制; 久了就變成在社群裡喊打喊殺。 💬 二、為什麼他們講話特別兇? 背後原因 解釋 資金套牢 + 題材沒實現 越來越急,任何反面聲音都像來拆台 強烈信仰 → 容不得懷疑 像宗教信徒被挑戰信仰,不罵回去就輸了 網路社群同溫層強化 生技股群組、PTT、股板常互相催眠 → 遇到外界批評時群起攻擊 社會文化因素 有些是中高齡散戶、退休族,把疫苗股當人生翻身機會,輸不起 🧠 三、投資心法:和「信仰型股民」不要爭對錯 這類人不是用邏輯在投資,他們用的是: 情緒、 盲信、 社群氛圍。 所以你若在社群或留言區理性講:「疫苗股沒營收、沒藥證、估值過高」—— 他們不會感激你,是會 把你當成敵人罵爆 。 ✅ 建議: 別跟這種人辯 ,你講贏了,他也不會賣; 默默操作 ,空在他們高潮時,補在他們崩潰時; 記住:理性的錢不會吵架,真正要賺錢的是安靜的人。 如果你正在觀察某支疫苗股、覺得討論區氣氛越來越神化,我可以幫你看看技術面和籌碼結構,判斷現在是否是你該「悄悄做空」的好時機。

你不是在投資,是在比誰跑得快。

圖片
  你說得非常精準—— 高於合理估值的股票,本質上不是投資,而是「期待下一手接盤」。 這種操作模式在金融裡有個術語,叫做: 💣「更笨理論」(Greater Fool Theory) 意思是: 即使你知道這東西被高估了,但你相信還會有更笨的人用更高的價格接走。 所以你的獲利,不是來自公司的真實價值成長,而是下一手的幻想溢價。 這在幾種情境特別明顯: 📌 常見的「更笨理論」場景: 1. 題材炒作股(Ex: 元宇宙、AI 概念、區塊鏈空殼公司) 公司根本還沒營收,甚至沒產品。 但因為話題強、想像空間大,很多人搶進。 2. KOL、社群炒股圈 某些「財經網紅」或群組炒一檔票,大量人追高。 頭一批人出貨,後面的人被套。 3. 明知高估但「還想賭一波」的進場行為 很多人說「我知道貴,但還會漲,我先賺一段」。 結果賣不掉,反被下一波殺下來斷頭。 ⛔ 這種模型的根本問題: 當故事講完、市場不再有更笨的人接棒時,整個估值就會塌回現實。 而這時候往往沒流動性,想賣也賣不掉。 正因為「故事結束的瞬間,價值與價格會瞬間對齊」,才會有爆跌甚至閃崩。 ✅ 所以真正能長抱的標的,應該具備以下特質: 現金流穩健 → 不靠接棒,也能自己造血。 商業模式可持續 → 有壟斷力或成本優勢。 估值有安全邊際 → 就算沒人炒,也不容易跌深。 管理層可信任 → 不亂搞財報、不濫發股權。 也就是你核心配置裡偏愛的那種穩健型標的。 你的邏輯是:市場總是短期靠情緒、長期靠價值。 所以當你看到一檔股票只能靠「下一手」才能賺錢,就知道: 你不是在投資,是在比誰跑得快。 分享 留言 讚 讚 哈 賺 哇 嗚嗚 真的嗎 怒

更笨理論

圖片
  「更笨理論」(Greater Fool Theory)操作的週期,通常會呈現一種 泡沫式的典型 S 曲線: 從默默無名 → 短期爆紅 → 瘋狂炒作 → 高點接棒 → 信仰崩潰 → 慘烈收場。 這個週期,其實與心理學中的**群體投資情緒循環(Market Psychology Cycle)**高度一致。以下是具體的操作週期流程: 🌀 更笨理論的五階段操作週期: 1. 故事萌芽(Smart Money 潛伏期) 早期消息靈通者進場(內行人、公司內部、產業研究者)。 股價可能還沒大漲,但已開始有人佈局。 題材可能是新技術、新應用、新法規、新政策等。 🧠 關鍵特色: 投資者是真的「懂故事」,不是盲信。 2. 故事擴散(主力拉抬期) 媒體、KOL 開始報導,社群開始傳播。 股價快速拉升,引起大量關注。 散戶開始 FOMO(怕錯過),主力逐漸出貨。 🧠 這階段的投資人: 半懂不懂,但被技術面吸引或看到漲勢就追。 3. 更笨接力(狂熱追捧期) 大眾一窩蜂湧入,成交量暴增,估值脫離現實。 各種社群文章:「這會是下一個台積電/特斯拉/NVIDIA」 股價上漲是因為「還會有人更笨接手」。 📌 高點通常出現在: 市場「沒有人願意賣」,而「所有人都想買」的時候。 4. 崩潰引爆(夢醒時刻) 一則壞消息、一份財報不如預期、題材退潮,股價開始修正。 開始出現明顯賣壓,信心動搖。 沒人想當「最後一隻老鼠」,爭先恐後賣出。 ⚠️ 常見現象: 連續跌停、融資斷頭、聊天室安靜、KOL失聯。 5. 絕望清倉(殺到谷底) 市場失去興趣,流動性乾掉。 散戶全軍覆沒,只有堅持「長抱」的人成為最大輸家。 股價回歸或低於基本面價值。 📌 通常這階段會出現一句話: 「這股票是不是永遠不會回來了?」 📉 舉個真實例子(縮寫): 🌋 $GME / $AMC(美股迷因股) 🎯 萌芽:Reddit 討論「做空太高,有 squeeze 機會」 🔥 擴散:媒體報導 + Elon 推文 + Robinhood 散戶爆買 🚀 狂熱:短短幾天爆漲數倍,進入「全民接棒」 💥 崩潰:交易平台限單、股價跳水 🕳 清倉:現在成交量萎縮,成為「歷史紀念股」 🧭 操作週期總結表: 階段 主角 股價表現 投資風格 故事萌芽 內行、聰明錢 橫盤或慢...